第737章 杨洪?莫不是二十八贤臣之一
第737章 杨洪?莫不是二十八贤臣之一
几十棍下去,谯周疼得昏了过去。
刘协嫌弃地说道:“来人啊,将此人送回太学,派太医好生看护,千万不能让这厮死了。”
“诺!”
禁军抬来担架,在华佗张仲景的嘱咐下,小心翼翼地将谯周放了上去。
把谯周送走后,事情暂时告一段落。
刘协拉着关兴张苞的手,连连夸赞道:“两位贤弟不愧是二叔三叔之子,日后必然是一员良将。朕没有记错的话,两位贤弟已经考入长安太学兵法科了吧?等两位贤弟学有所成后来朕身边当卫士令如何?”
刘协嘴里的卫士令是卫尉,今汉不像前汉,今汉不再每宫皆设卫尉。而是设北宫、南宫卫士令,以分管南北宫,省去旅贲令。
可以说非亲信不可担任。
关兴张苞心中狂喜,连连拜谢,“臣谢过陛下!”
“一家人不说二家话,两位贤弟是二叔三叔亲子,不必言谢,快快请起。”
刘协拉起了关兴张苞。
刘协问道:“两位贤弟,为兄听说你二人结为生死兄弟,不知是真是假?”
“真,比金子还真!”张苞拍着胸脯说道。
关兴用力地点了点头,他补充道:“不敢欺瞒陛下,臣与张苞、太子结为了生死兄弟。”
“哈哈哈,好好好!”刘协哈哈大笑。
不知道是不是错觉,刘备觉得刘协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眼睛都在冒着精光。
欣喜之余刘协兴奋地说道:“两位贤弟不但是二叔三叔之子,还跟阿斗结为生死兄弟。阿斗又称朕为皇兄,两位贤弟就不要称朕为陛下了,两位贤弟跟阿斗一样,称朕为皇兄吧!”
如此惊世骇俗之语,惊得关兴张苞瞪大了双眼。两人的余光瞥向一旁眼神变得犀利起来的刘备,纷纷吞了口唾沫,那表情仿佛在说,陛下你是不是应该先避一下大伯?
刘协也瞧见了刘备的眼神,他心道不好,赶忙改口,“咳咳,出宫或者是四下无人后两位贤弟大可称朕为兄长或皇兄。”
说完刘协偷瞄了一眼刘备,见刘备神色如常,这才松了口气。
经过一阵寒暄,刘协念念不舍送走了关兴张苞,偌大的寝宫中又剩下了刘协刘备。
刘备提醒道:“陛下是不是忘记了某些事?”
“某些事”刘协一拍脑袋,这才恍然大悟,“皇叔是说波调一事?”
“不错。”
“皇叔以为应该派出何人?”波调提出的谯周,刘协是考虑都没有考虑,这种奸贼还是算了吧。至于具体人选,刘协没过多思考,毕竟这不是有皇叔在吗?
刘备有些无奈,陛下,你能不能不要总指望着臣啊
迫于刘协求助的目光,刘备还是提出了一个人,“即将调任长安的前蜀郡太守杨洪。”
“杨洪.”刘协嚼着这个名字,他越嚼越觉得这个名字熟悉,似乎在哪里听过。
忽然脑袋里灵光一现,刘协想起了,他激动地问道:“皇叔,这位是不是阿斗口中武侯祠二十八位贤臣之一?!”
“不错。”
“此等大才身处何处?朕想恨不得现在就见见这位大才!”
“想来今日就要抵达长安了吧?”
“皇叔,正好眼下无事,你我叔侄二人不如乘此良机骑单车出城等待这位贤才?”
“正有此意。”
刘备刘协达成了一致的意见,两人打定主意说干就干。
在禁军暗中护卫下,刘备刘协各自骑着凤牌自行车,穿过热热闹闹的街头巷陌,朝着城外的车站赶去。
出城二十里后,刘协只觉得口渴难耐,“皇叔.叔父,你我不如先去村中讨碗水喝吧?”
“走。”
刘备和刘协推着自行车向着村子走去,才走到村口,就见一牵着骡子的老汉从田里返回。
老汉浑浊的眼睛泛起精光,“两位贵人这是?”
“老丈,我叔侄二人骑车骑得口渴难耐,这不是想进村讨口水喝吗?”刘备指了指单车,又指了指自己和刘协,语气亲切随和。
老汉笑道:“原来是讨碗水喝啊,来来来,两位贵人请随老夫来。”
一路上刘备都与老汉有说有笑,老汉对刘备刘协的自行车已经见怪不怪,自行车问世已经有了一些年头,早就不算是什么稀罕货了。
一提起自行车老汉就讲起了自己儿子,“哈哈,让贵人耻笑了,老夫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在工坊谋生,了三个月的工钱弄了辆单车,有单车来来回回的确方便许多。老夫也不说什么,偏偏这竖子还跟老夫弄了头骡子,你说这不是浪费钱吗?”
“唉,老丈此言差矣啊,你有一个好儿子啊。”
“唉,什么好儿子,竖子,竖子。”老汉嘴里虽然喊着竖子,但嘴角都快咧到了耳朵根子。
老丈忽然回过味,他问道:“瞧老夫这脑子,还不知道两位贵人如何称呼?”
“我叫简凉。”刘备拍了拍刘协的肩膀,“这是我的犹子,名唤简力。”
“哎呀,姓简,这可了不得啊。两位莫非是简公亲族?!”提起‘简公’二字,老汉立即肃然起敬。
刘备不置可否,“远亲,远亲,出了五服。”
“唉。”老汉闻言面露可惜之色。
刘协好奇地问道:“老丈何故叹气啊?”
“老夫本以为贵人是简公亲族,还想从两位贵人嘴里打听打听陛下和摄政王样貌.”老汉失落归失落,但热情丝毫不减。
刘协追问道:“为何要打听天子和摄政王样貌?”
“这些年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,四年前更是免了人头税,地多的多收税,地少的少收。这都是都是陛下和摄政王功劳啊,老夫就琢磨着去找人雕块陛下和摄政王的雕像,放家里供着。”
刘备刘协哭笑不得,刘备笑道:“这就大可不必了,老丈我想,过好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好。”
“贵人说的有理,有理。”老汉笑了笑。
随后刘备又了解了一下村中的情况,村中情况大多跟老汉家中类似,年轻人进工坊打工,村中多是老者和孩童。一提到今后的日子,老丈就是满脸笑容与期待,“老夫觉得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。”
接过热水的刘备笑了笑,他的声音不大,却十分坚定,像是许下某种承诺一般,“会的。”
(本章完)
几十棍下去,谯周疼得昏了过去。
刘协嫌弃地说道:“来人啊,将此人送回太学,派太医好生看护,千万不能让这厮死了。”
“诺!”
禁军抬来担架,在华佗张仲景的嘱咐下,小心翼翼地将谯周放了上去。
把谯周送走后,事情暂时告一段落。
刘协拉着关兴张苞的手,连连夸赞道:“两位贤弟不愧是二叔三叔之子,日后必然是一员良将。朕没有记错的话,两位贤弟已经考入长安太学兵法科了吧?等两位贤弟学有所成后来朕身边当卫士令如何?”
刘协嘴里的卫士令是卫尉,今汉不像前汉,今汉不再每宫皆设卫尉。而是设北宫、南宫卫士令,以分管南北宫,省去旅贲令。
可以说非亲信不可担任。
关兴张苞心中狂喜,连连拜谢,“臣谢过陛下!”
“一家人不说二家话,两位贤弟是二叔三叔亲子,不必言谢,快快请起。”
刘协拉起了关兴张苞。
刘协问道:“两位贤弟,为兄听说你二人结为生死兄弟,不知是真是假?”
“真,比金子还真!”张苞拍着胸脯说道。
关兴用力地点了点头,他补充道:“不敢欺瞒陛下,臣与张苞、太子结为了生死兄弟。”
“哈哈哈,好好好!”刘协哈哈大笑。
不知道是不是错觉,刘备觉得刘协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眼睛都在冒着精光。
欣喜之余刘协兴奋地说道:“两位贤弟不但是二叔三叔之子,还跟阿斗结为生死兄弟。阿斗又称朕为皇兄,两位贤弟就不要称朕为陛下了,两位贤弟跟阿斗一样,称朕为皇兄吧!”
如此惊世骇俗之语,惊得关兴张苞瞪大了双眼。两人的余光瞥向一旁眼神变得犀利起来的刘备,纷纷吞了口唾沫,那表情仿佛在说,陛下你是不是应该先避一下大伯?
刘协也瞧见了刘备的眼神,他心道不好,赶忙改口,“咳咳,出宫或者是四下无人后两位贤弟大可称朕为兄长或皇兄。”
说完刘协偷瞄了一眼刘备,见刘备神色如常,这才松了口气。
经过一阵寒暄,刘协念念不舍送走了关兴张苞,偌大的寝宫中又剩下了刘协刘备。
刘备提醒道:“陛下是不是忘记了某些事?”
“某些事”刘协一拍脑袋,这才恍然大悟,“皇叔是说波调一事?”
“不错。”
“皇叔以为应该派出何人?”波调提出的谯周,刘协是考虑都没有考虑,这种奸贼还是算了吧。至于具体人选,刘协没过多思考,毕竟这不是有皇叔在吗?
刘备有些无奈,陛下,你能不能不要总指望着臣啊
迫于刘协求助的目光,刘备还是提出了一个人,“即将调任长安的前蜀郡太守杨洪。”
“杨洪.”刘协嚼着这个名字,他越嚼越觉得这个名字熟悉,似乎在哪里听过。
忽然脑袋里灵光一现,刘协想起了,他激动地问道:“皇叔,这位是不是阿斗口中武侯祠二十八位贤臣之一?!”
“不错。”
“此等大才身处何处?朕想恨不得现在就见见这位大才!”
“想来今日就要抵达长安了吧?”
“皇叔,正好眼下无事,你我叔侄二人不如乘此良机骑单车出城等待这位贤才?”
“正有此意。”
刘备刘协达成了一致的意见,两人打定主意说干就干。
在禁军暗中护卫下,刘备刘协各自骑着凤牌自行车,穿过热热闹闹的街头巷陌,朝着城外的车站赶去。
出城二十里后,刘协只觉得口渴难耐,“皇叔.叔父,你我不如先去村中讨碗水喝吧?”
“走。”
刘备和刘协推着自行车向着村子走去,才走到村口,就见一牵着骡子的老汉从田里返回。
老汉浑浊的眼睛泛起精光,“两位贵人这是?”
“老丈,我叔侄二人骑车骑得口渴难耐,这不是想进村讨口水喝吗?”刘备指了指单车,又指了指自己和刘协,语气亲切随和。
老汉笑道:“原来是讨碗水喝啊,来来来,两位贵人请随老夫来。”
一路上刘备都与老汉有说有笑,老汉对刘备刘协的自行车已经见怪不怪,自行车问世已经有了一些年头,早就不算是什么稀罕货了。
一提起自行车老汉就讲起了自己儿子,“哈哈,让贵人耻笑了,老夫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在工坊谋生,了三个月的工钱弄了辆单车,有单车来来回回的确方便许多。老夫也不说什么,偏偏这竖子还跟老夫弄了头骡子,你说这不是浪费钱吗?”
“唉,老丈此言差矣啊,你有一个好儿子啊。”
“唉,什么好儿子,竖子,竖子。”老汉嘴里虽然喊着竖子,但嘴角都快咧到了耳朵根子。
老丈忽然回过味,他问道:“瞧老夫这脑子,还不知道两位贵人如何称呼?”
“我叫简凉。”刘备拍了拍刘协的肩膀,“这是我的犹子,名唤简力。”
“哎呀,姓简,这可了不得啊。两位莫非是简公亲族?!”提起‘简公’二字,老汉立即肃然起敬。
刘备不置可否,“远亲,远亲,出了五服。”
“唉。”老汉闻言面露可惜之色。
刘协好奇地问道:“老丈何故叹气啊?”
“老夫本以为贵人是简公亲族,还想从两位贵人嘴里打听打听陛下和摄政王样貌.”老汉失落归失落,但热情丝毫不减。
刘协追问道:“为何要打听天子和摄政王样貌?”
“这些年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,四年前更是免了人头税,地多的多收税,地少的少收。这都是都是陛下和摄政王功劳啊,老夫就琢磨着去找人雕块陛下和摄政王的雕像,放家里供着。”
刘备刘协哭笑不得,刘备笑道:“这就大可不必了,老丈我想,过好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好。”
“贵人说的有理,有理。”老汉笑了笑。
随后刘备又了解了一下村中的情况,村中情况大多跟老汉家中类似,年轻人进工坊打工,村中多是老者和孩童。一提到今后的日子,老丈就是满脸笑容与期待,“老夫觉得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。”
接过热水的刘备笑了笑,他的声音不大,却十分坚定,像是许下某种承诺一般,“会的。”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