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示: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:http://www.byyyw.cc!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,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,导致大量书籍错乱,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,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,感谢您的访问!
  第439章新体系,新气象
  “既然提到了尚书台、尚书令;”
  “那便顺带,将公、卿有司属衙的改制方案,也都议一议。”
  “——年关将至啊~”
  “早早议定,岁首元朔朝仪,最好能直接颁布政令,正式开始改制。”
  “毕竟公、卿有司属衙改制,也并非三两日,乃至三两月之功。”
  “早点开始,早点结束,也好让朝堂内外早入步入正轨,以免朝局动荡……”
  见朝中百官公卿、功侯贵戚都没什么太大反应——至少没有意识到未来的尚书台,对丞相的地位、权力的直接威胁;
  而丞相刘舍本人,又似懂非懂的装傻充愣,刘荣自然也没好心到去主动提醒。
  顺势略过尚书台、尚书令,话题旋即被刘荣引向了此番,尚书台改制的源头——朝堂内外天翻地覆级别的大改制。
  具体的改制方案,刘荣原先给出了大致的思路。
  但具体细节,自然还是要朝堂内外去商量、去商议,并最终得出符合如今汉室状况,不会造成水土不服的改造方案。
  而刘荣这番话,无疑就是在伸手要报告——商量的怎么样了?
  把成果亮出来给朕看看吧?
  不出意外——到了要给刘荣做‘政府工作报告’的时候,唯一有资格站出来的,依旧是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刘舍。
  “禀奏陛下。”
  “尊陛下口谕,于我汉家现有之公、卿有司的改制方案,臣与朝中诸公再三商议,终得出一份草案。”
  “陛下即问,臣这便以草案禀奏,并宣与百官共知……”
  很显然,这件事,刘荣先前也和刘舍打过招呼。
  所以在刘荣问起此事时,刘舍就已经从怀中掏出竹简,并将其呈上了。
  这卷竹简——或者说是这个‘草案’,刘荣自然是看过的。
  所以仅仅只是象征性扫了一眼,刘荣就把竹简递向身旁,交代宦者令葵五,将竹简交由百官传阅。
  与此同时,刘舍也开始脱稿汇报起这份草案的具体内容。
  “据陛下旨意——原丞相府,仍为丞相府。”
  “其职、权、责皆不做变动。”
  “唯独国库钱、粮支出用度,需由御史大夫属衙核准。”
  “核准之义有二。”
  “——其一曰:钱、粮用度必要否;”
  “——其二曰:钱、粮支出数量合理否、符合需求否。”
  “二者皆无不妥,则御史大夫以‘可’字核准,国库钱、粮方可出用。”
  “若有不妥,则由御史大夫奏请天子,亦或直接驳回钱、粮调度。”
  “若丞相不满,亦可奏请天子圣裁……”
  刘舍这番话说出口,朝中公卿百官看向刘舍的目光,便不由得古怪了起来。
  ——此番改制,刘荣针对相府,其实就一项:为丞相府原本完全不受控制、基本不受监管的国库财权,加一个名为‘御史大夫核准’的枷锁。
  毕竟过去,汉家的丞相和亚相御史大夫,说是互相制衡、钳制,但实际上,御史大夫却根本就没能力和丞相真正抗衡。
  反倒是更需要被制衡的丞相,能凭借‘百官之首’的天然地位,稳稳压过御史大夫一头。
  而在刘荣这番改制之后,掌握丞相府财权的御史大夫,才算是真正有了威胁、掣肘丞相的具体手段。
  御史大夫,也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‘亚相’。
  而且这样做,还有另外一个好处。
  ——让御史大夫监管相府财政的同时,提前熟悉一下丞相府的收入、支出,以及财政运转模式,为将来‘亚相转正’做准备。
  也正是因此,众人此刻看向刘舍的目光,才会如此古怪。
  大哥!
  你就是丞相啊!
  狗皇帝削你的权,你不反抗也就罢了,居然还亲自出方案?
  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,也不过如此吧……
  要说脸色最精彩的,不外乎当朝御史大夫,在不远的将来,即将接替刘舍担任丞相的魏其侯窦婴了。
  ——丞相财权被御史大夫攥住,紧随其后的,自然便是御史大夫本人,从原先的御史大夫属衙独立出来。
  对于身为御史大夫的窦婴来说,这是好事。
  因为原先的御史大夫,就算没有从御史大夫属衙单独拎出来,实际上也差不了多少——御史大夫属衙的内外事务,和御史大夫本人基本都没什么关系。
  从原来‘啥事儿都管不了’,变成以后手握相府财权,对于窦婴而言,这自然是权利变大。
  但难受的是:窦婴的御史大夫生涯,已经进入倒计时了。
  肉眼可见的将来,窦婴就要‘亚相转正’,正式担任丞相,并被未来的御史大夫捏住命脉、握住财权了……
  这种感觉~
  怎么说呢……
  “及御史大夫,则单独自原御史大夫属衙分离,仍为三公,秩中二千石。”
  “再立一新属衙,名曰:御史台。”
  “御史台,主责丞相府上下官员监察事,及国库钱、粮支出核准。”
  众人正啧啧称奇间,刘舍将针对御史大夫属衙的改制方案也提了出来。
  ——这没什么好说的,和刘荣早先给出的方案基本一致,大家伙也都有心理准备。
  最主要的是:相府都被剥夺财政自主权了,那作为该权力接收者的新御史大夫,改制自然也要与之对应。
  而在丞相、御史大夫的改制方案汇报完成后,三公一级中改制力度最大、最值得注意的戏肉,也随之揭开了神秘面纱。
  “除丞相、御史大夫外,原三公之:太尉,就此罢设。”
  “新设大司马一职,职、权、责比照原太尉,秩万石,为天下将官之首。”
  “及原太尉‘三公’之位,则以由原御史中丞顶替。”
  “——改御史中丞,曰:大司空,秩中二千石。”
  “职、权、责,比照原御史中丞,另加以监察朝中百官,三公、九卿,又郡县地方,宗亲诸侯国中官、吏之权责。”
  “原御史大夫属衙之采风御史,倍之;”
  “新设巡察御史、监察御史等职,各位六百石、比千石,以监察地方郡、国。”
  刘舍话音未落——准确的说,是刘舍每说出一句话,殿内,便会随之响起一阵略显嘈杂的交谈声。
  原因无他;
  相较于丞相、御史大夫二者的微调,这御史中丞——或者说是‘大司空’顶替太尉三公地位的重大调整,动作实在是太大、影响实在是太过于深远。
  首先,以官员监察部门,取代原先军方最高将领的三公地位,这无疑是在透露一个十分明确的政治信号:官员监察、监督,将从此成为汉家朝堂内部工作的重中之重!
  有多重?
  ——需要专门设立一个三公级别的部门,去专职专责、对口抓工作那么重!
  而在过去,尤其是自太宗皇帝年间起,汉家便一直是行贿、受贿蔚然成风,且愈演愈烈的。
 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,原御史中丞、现大司空被抬上三公级别,无疑是在反贪反腐层面,直接将这架马车给掉了个头。
  从原先的:随便贪,肯定没人管;
  变成了以后的:还贪?
  收你们来啦~
  其次,原先的御史中丞所谓‘监察百官’,手段仅限于采风御史不定期、不定点的,公费旅游式、游山玩水式的随缘巡视。
  而往后,除了这种随缘采风的御史要人数加倍,还要另外搞出巡察御史、监察御史。
  单从这两个职务的名称就不难看出来:巡察御史,主打一个‘巡’;
  但不同于采风御史随缘‘采风’巡视——巡察御史必然是按照严格路线,甚至是带目的、带目标的针对性巡视。
  比如,某郡有百姓告状告到长安,就可以派巡察御史走一趟。
  名义上是‘巡查关东’,该御史团也确实走了一大圈。
  但真正的目标,其实只有那个有百姓鸣冤,把状告到长安的那个问题郡。
  至于监察御史,那就更好理解了——直接在郡县地方,亦或是彻侯、诸侯国定点驻守,长期监察官员。
  如此双管齐下,汉家的官员不说是再也不敢贪了,也起码是贪的不敢太明目张胆、太过火了。
  再有,便是太尉改名大司马,且三公位置被这个监察百官的大司空取代。
  ——且新的大司马,职、权、责均与原太尉一致,仍为万石的秩禄!
  秩万石,就意味着未来的大司马即便不再是三公,也仍旧是汉室官制中,除丞相外唯一一个万石级别的官职。
  说得再直白点,就是只有大司马能和丞相平起平坐,剩下的都是弟弟!
  即便同为为三公的御史大夫、大司空,也同样如此!
  这就很要命了。
  好比后世,不在政府系统的部门,必然会在dang系统。
  一样的道理——在这个时代,不在朝堂体系下的部门,必然会是天子直属。
  最直白的表达方式便是:过去的太尉,是汉家的太尉;
  而往后的大司马,却将是汉天子的大司马……
  刘荣当然不会告诉这个时代的官员:什么叫军政分离,什么叫军队就该跟天子走;
  但毋庸置疑的是:从今往后,汉室的军队——即枪杆子,将与行政系统分离的愈发彻底、愈发清晰……
  至此,三公一级的改制方案汇报结束。
  按照刘荣早先和刘舍约定好的,汇报工作暂时停止,朝堂针对三公级别的改制方案,进行了正式的投票表决——即三读。
  顾名思义,便是由禁中郎官反复宣读方案三次;
  期间有任何人提出异议,且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或解读,亦或是让此人满意的方案调整,则都视为方案不通过。
  最终,朝堂针对现有三公一级的改制方案,得以三读通过。
  接下来,便是刘荣正式颁发行政诏令,并分别由丞相、太后用印,这封政令便将正式具备法律效应。
  当然,现实情况是:能三读通过的政策,根本不可能遭到丞相、太后的反对。
  所以,三读通过的这一刻,改制方案实际上就已经具备法律效应了。
  ——新汉三公:丞相-相府,御史大夫-御史台,大司空-司空属衙!
  三公完成,接下来,自然便是九卿。
  便见刘舍深吸一口气,稍清了清嗓,便继续汇报道:“九卿改制,则以内史为先。”
  “原内史——即治粟内史罢设。”
  “新设大农,中二千石,为九卿,主责天下农、耕,又农税收缴事。”
  “原属内史之中尉,改名:执金吾,中二千石,为九卿。”
  “原属内史之五官中郎将,改属郎中令。”
  “原属内史之备盗贼都尉,改属大理(廷尉)。”
  …
  “匠作少府,仍为九卿。”
  “原主爵都尉,拔为九卿,中二千石,主盐、铁、粮,又少府诸般器具收售事。”
  “原属少府之东、西织室,为新设织布司所属——东、西织令比二千石,织布司监二千石。”
  “原属少府之东园,改属太常。”
  “原属少府之太仓,改属大农。”
  “原属少府之禁中六尚——改尚食为御膳房,改尚浴为汤沐,改尚衣为御裁,改尚席为御席,改尚冠为御冠。”
  “尚书改为尚书台,独为一司,不属少府,比二千石。”
  …
  “卫尉不复为九卿,仍为中二千石。”
  “罢设卫将军。”
  …
  “典客不复为九卿,降真二千石。”
  …
  “太仆、太常、大理、宗正、郎中令,皆不变。”
  相较于三公一级,御史中丞改名大司空,并顶替太尉三公之位的大地震,九卿一级的改动说大不大,说小却也绝对不小。
  ——说大吧?
  太仆、太常、大理、宗正、郎中令五个部门没动,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处;
  如太常得到东园、大农得到太仓、郎中令得到五官中郎将、大理得到备盗贼都尉之类;
  可要说不大吧?
  九卿当中的重中之重——内史、少府二者,却被拆的不成样子。
  但总体来说,九卿一级的改制方案,也基本还是刘荣先前透露过得方向,没有多少出人意料的新内容。
  最终,依旧是三读通过,针对九卿一级的改制方案,也随之正式具备法律效应。
  至此,朝堂本次公、卿改制,便算是走完了所有政治程序。
  汉新三公:丞相,御史大夫,大司空。
  九卿:少府、大农、太仆、太常、大理、宗正、郎中令、执金吾、主爵都尉。
  准九卿部门:典客,织布司,尚书令……
  程序完成,手续走完了;
  接下来,便是在半个月后,天子荣新元三年冬十月初一的元朔朝议,将此事诏告天下。
  至于具体的改制,则是从今日朝议之后,便直接开始。
  (本章完)
历史军事相关阅读More+

冒名充军,女主她力能扛鼎

尔徽

夫人该洞房了(重生)

杳杳冰敲月

在霸总的世界一穿而过

半袖妖妖

质女

狂上加狂

我的后宫全性转了[穿书]

绮绣雪

反派他六亲不认[穿书]

江羊大盗